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》是从战略性、系统性的高度提升我国产品、工程和服务质量的纲领性文件,是新常态下国家转型升级、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,也是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有力抓手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王继承表示。尽管国家一再强调要化解过剩产能,但也要看到高品质产品、服务等供给不足的现状。
王继承认为,提升质量,各方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,既守土有责,又不能越位,真正形成“市场主体自治、行业自律、社会监督、政府监管”的质量共治格局。
在服务领域,比如金融以及一些周期较长的建设工程等,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信息实际上是不对称的,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优劣。现在淘宝、京东等电商借助“互联网+”技术,从产、供、销到物流再到消费终端的各个环节,消费者都可参与评价,形成评价体系和大数据库。对此,王继承认为,政府应对第三方的市场化信用评价体系予以重视和认可,因为仅靠政府构建信用体系是远远不够的。政府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加强市场监管和惩处力度,地方监管部门不能出于地方利益予以包庇和纵容。
在王继承看来,指导意见提出的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,抓住了供给方的关键。事实上,大企业以信誉、品牌、成本作为支撑已经取得了成效,而占到市场主体99%以上的中小企业必须提升产品质量才能从群战中突围。淘宝等电商,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市场交易平台、信用评价、融资等方面的服务,值得鼓励、发展。同时,中小企业抓住此类平台的机遇,也就抓住了品牌建设的渠道。
在建筑工程、房地产领域,王继承认为,万科、碧桂园等大品牌的建设和房屋质量,一般情况下都有保证。但是在公共设施领域,比如公路、大桥建设等,往往是质量问题频发的“重灾区”。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源大多不是技术、能力不达标,而是在分包等方面出现了问题。“治本方面要做到责任到人,政府应要求相关责任人对家族的经营资产、证券资产、房产等进行申报,建立大数据库,企业主、公务员、高级官员的收入都应是透明可查询的,这样社会治理水平才能提升,工程建设中的灰色收入、工程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治理。”他说。
(作者王继承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)